首页 中国改革论坛网 论坛网-改革资讯

迟福林: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0-09-18 16:33 来源:中改院

摘要:要以产业为重点统一规划全岛资源和空间布局,优化整体资源配置、完善城乡分工体系;但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发,客观判断自由贸易港建设面临的风险,还需要研究:在海南产业基础薄弱、市场流量不大、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的特定背景下,如何尽快改善营商环境、如何尽快采取相关重大举措,增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吸引力。(1)框架法,需要明确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基本内涵、法律地位与性质、行政体制框架、贸易与投资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海关制度等。目前,有一部分短期资本已开始进入海南,要尽快出台产业项目清单,引导投资,发展产业。

一. 处理好“重要开放门户”战略目标与“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的内在关系

1.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是中央建立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大战略目标,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大战略任务。在疫情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中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亚太区域政治经济格局某些重要变化的特定背景下,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最高水平开放政策和制度,充分释放海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与资源价值潜力,使海南尽快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吸引集聚全球优质生产要素、开展更高层次区域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2.“三区一中心”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定位,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与行动目标。“三区一中心”是中央统筹战略目标与海南自身特色,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及国家重大战略支撑保障能力建设,使海南自由贸易港尽快形成对周边国家在某些方面的重要影响力与一定的主导力,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战略目标与战略定位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实现战略目标,是实现战略定位的重大推动力;夯实战略定位,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有着内在联系,只有从战略目标出发,才能了解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只有把战略定位做好了,才能为实现战略目标打下重要基础。

3.发挥优势,着力打造“重要开放门户”。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我国“重要开放门户”,就是要充分发挥海南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背靠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优势,以加强海南和东南亚产业合作为重点,提升海南面向泛南海区域的重要影响力。尽快形成这个“重要影响力”,是打造“重要开放门户”的重大任务。

(1)以构建数字经济网络为重点打造数字经济制高点,提升对东南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力。例如,发挥我国数字经济优势,加快海南同东南亚建立数字自由贸易区,推动跨境数据有序便利流动,在以我国为主导的区域数字贸易规则方面率先探索、先行先试;以海南生态软件园为载体,加快建立海南自由贸易港数据交易所,提升海南在区域数据安全、监管、认证、定价、标准、交易等方面的影响力。

(2)以泛南海邮轮旅游为重点形成对东南亚旅游市场的辐射力、影响力。一方面,邮轮旅游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一方面,邮轮旅游合作将对泛南海形势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一艘邮轮可以带去一个大市场。

(3)以建立面向东南亚的热带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藏基地为重点打造热带农业产业发展制高点。东南亚国家普遍面临着农业加工配套能力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短板。建议抓住未来3-5年左右的时间窗口期,依托我国较强的工业配套能力与14亿人的内需大市场,以热带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藏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打造面向东南亚的热带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藏、交易基地,形成区域性热带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力。

(4)以洋浦港为依托,打造以油气为重点的海上运输、储藏、加工、交易中心。例如,以“中国洋浦港”为船籍港,加快航道网络建设;培育发展以集装箱为主的海上运输体系;依托海南自贸港,设立洋浦航运交易所,发展国际船舶登记交易、国际航运信息服务、航运运价交易、保税油供应;培育与航运相关的维修、加工、储藏及金融、保险等产业。

(5)充分发挥博鳌亚洲论坛的带动力、影响力,打造区域性人文交流平台。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的良好声誉,在海南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和高层次、区域性、多角度、国际化的人文交流活动。

4.在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首先,中央决定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重大举措,是重大国家战略。其次,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要求,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安排。此外,全国人大将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授予海南更大更充分的改革开放自主权。把握大局,自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才能赢得海南发展的重要机遇,才能开拓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局面。

二. 把握好高水平开放与制度集成创新的融合关系

1.高水平开放重在推进制度型开放。按照中央的要求,海南自由贸易港要建立以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政策与制度体系,打造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

(1)我国扩大开放的重点是制度型开放,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是制度型开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取得历史性进展。进入新时代,我国扩大开放的重点是制度型开放,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是制度型开放,这意味着对外开放的重点向国内制度层面延伸。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就是要在制度型开放方面走出一条新路,为全国提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2)制度型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是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开放,是以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为特点的开放。中央要求海南发展不能以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为重点,而要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当前,服务贸易不仅是全球自由贸易的重点,更是全球经贸规则重构的焦点。从海南的实际出发,海南有条件、有能力在全国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制度型开放的重点,是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通行做法对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就是要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等新趋势,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2.制度集成创新是高水平开放的内在需求。制度集成创新具有系统性、融合性的主要特点。把握制度集成创新的着力点,核心是“集成”,以形成制度创新的放大效应。

(1)落实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与制度体系安排重在制度集成创新。《总体方案》明确“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以各类生产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动和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以特殊的税收制度安排、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完备的法治体系为保障”。这就需要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政策与制度的系统性变革。

(2)制度集成创新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与制度的鲜明特点。从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实践看,虽然在制度创新的某些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也面临着制度创新成果碎片化、集成度不高等共性问题。与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不同,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与制度是整体性的制度创新,具有集成创新的鲜明特点。

(3)以制度集成创新释放开放政策的叠加放大效应。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与制度涉及领域众多,包括投资贸易、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海关监管,以及以提升政府效率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要尽快形成高效、权威的决策、执行、立法、司法体系等。

3.按照高水平开放的要求推进制度集成创新的重大任务。

(1)以“五大自由便利”为重点的制度集成创新。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往来自由便利、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以及“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的税收制度,形成了高水平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与制度体系安排。要按照制度集成创新的要求,加强改革系统集成,以提高政策与制度安排的整体效益。

(2)高效率行政体制的制度集成创新。行政高效运转是实现经济高度开放的内在要求。从新加坡等国际成功自由贸易港的经验看,建立与经济高度开放相适应的“精简扁平的政府机构+专业高效灵活的法定机构”是其一般特征。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要按照“经济高度开放、行政高效运转”的基本要求,加大政府机构和部门设置的制度集成创新力度,优化行政组织架构和职责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殊行政体制安排。为此,需要尽快推动海南“大部门制”改革。建议以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相近或相似的功能、职责,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打造精简、扁平的政府机构与决策、执行职能相对分离的行政运作模式。

(3)相关立法的制度集成创新。高度法治既是国际自由贸易港的一般特征,也是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基本要求。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迫切需要组建一支专业、高效的立法团队。建议《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授权海南省人大组建专业、高效的海南自由贸易港立法机构。

(4)司法体制的制度集成创新。完善海南自由贸易港仲裁体制机制。借鉴香港、新加坡等自由贸易港经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海南自由贸易港仲裁制度;参考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建立完善的海南自由贸易港仲裁规则;按着因需设立的原则,在部分仲裁需求较大的市县设立派出机构。

三. 利用好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优势

1.海南自由贸易港背靠14亿人消费大市场。如何处理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市场,这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海南自由贸易港如何全面体现“中国特色”?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14亿人的国内大市场,服务于14亿人的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

(1)发挥背靠14亿人国内大市场的突出优势。例如,适应国内居民对国际化医疗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大趋势,扩大海南医疗健康领域开放,推进与日本等医疗健康项下的自由贸易进程,由此使海南的医疗和公共卫生的开放政策成为服务国人医疗健康消费的一张“王牌”。

(2)使国人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国际化产品与服务。疫情影响下国人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两年我多次去日本,并邀请日本几家医疗机构来海南考察,希望引进日本治疗癌症的医疗机构。国人到日本去治疗癌症,如果是癌症中期、偏后期患者,需要经过两个月左右的治疗,加上家人陪同,大概需要花费200-300万元人民币。如果是在海南,成本可以减少8-10倍左右。但是,这类医疗机构进海南很困难,为什么?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博鳌乐城也仅限于在医院做干细胞等方面的科研。

2.海南自由贸易港要面向国际市场为主。

(1)从长远来看,服务于战略目标,海南要成为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平台。由此,背靠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积极吸引全世界投资者到海南投资兴业,集聚全球优质生产要素与企业,提升对全球及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管理服务能力。

(2)从短期来看,要尽快提升海南经济流量。2019年,海南出入境人员284万人次,仅为北京的10.6%、广东的20.2%;实际使用外资15.11亿美元,仅为北京的10.6%、广东的6.8%。为此,尽快提升海南经济流量,形成以东南亚为重点的境外经济腹地,在加快自身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尽快培育具有海南特色的合作竞争新优势。

(3)分步骤形成相关政策与制度安排。要研究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分析现实需求、长期需求、短期需求何在,从而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3.充分利用特殊的政策与制度安排,使海南自由贸易港逐步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重要连接点。一方面,充分利用特殊开放政策与制度安排,有效破解国内居民对服务型消费“有需求、缺供给”的突出矛盾,使海南成为释放内需潜力的重要地区。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央赋予海南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税收等政策与制度,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拓展国际市场,推动自身产业转型升级。由此,使海南在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循环发展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四. 处理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1.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规则、标准,推动市场有序放开。

(1)“非禁即入”是自由贸易港的基本要求。例如,香港除银行和保险等少数行业以外,没有硬性规定需申领牌照行业的进入条件;新加坡只要在依法、合法的前提下,公司可自由经营任何业务,并根据自身状况和市场行情自行变更经营范围,无须审批。

(2)在明确规则、标准的前提下推动市场有序开放。以免税购物为例。未来,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免税购物市场标准、严格监管,实现企业间的充分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形成免税购物的市场体系。政府过度干预或长期实行特许经营,既不适应岛内外居民的购物需求,也将使得海南免税购物政策效应逐步减弱。

(3)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例如,实行以过程监管为重点的投资便利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加强反垄断执法,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大市场活力、人的活力。

(1)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是政府面临着的重大任务。截至2019年底,海南各类市场主体94万家,仅相当于浙江的13%、江苏的9%,广东的8%。2019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海南无一家企业上榜。

(2)以市场化的措施引用人才,增强人的活力。例如,在吸引人才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开放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吸引人才的重要作用。

3.经济活动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尤其是要把市场搞活,把经济搞活,更要注重遵守市场经济规律。6月29日,宜信财富创始人唐宁请我做了一个半小时的在线直播交流,仅百度线上参与的人数就超过了35万。没想到,上线的第一个问题就问我:如何看海南的房地产?内地人能不能在海南买房?当时我讲了几条:第一,海南是宜居之地,房地产有好的发展空间,海南目前只有不到1000万人口,如果自由贸易港建设10年左右,应该有1500万左右人口,再加上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使得海南房地产的需求不断提升。第二,为了防止房地产乱序发展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冲击,不得已采取了某些行政控制的办法,我认为这是短期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第三,从长期来看,首先要解决好本地居民的保障性住房。要学习借鉴新加坡的组屋计划,使得海南本地人能买得起房、住得起房。与此同时,在政府的有效调控下有序地放开房地产市场。

五. 把握好“放得开”与“管得住”的关系

1.“放开、搞活”是海南发展现状的基本需求。

(1)“一线完全放开、二线高效管理”是国际自由贸易港的突出特征。首先,自由贸易港的“国际性”,是单一国家或地区通过国内立法向世界提供的全球性“公共产品”。其次,自由贸易港大都实行“境内关外”的管理模式,以在充分吸收全球资源的同时,有效隔离潜在风险。第三,自由贸易港的“二线高效管理”,是要通过一定的政策与制度设计,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带动促进其他区域发展。

(2)“放开、搞活”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最大的实际需求。把经济搞活、市场搞活,使物流、人流、资金流活起来。这样,才能增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吸引力,才能在最大限度吸引全球优质要素与资源集聚中形成自贸港产业体系。由此看来,“管得住才能放得开”,这句话从原则上讲是对的。“管住”不是“管死”,不能把“管得住才能放得开”绝对化。

2.未来几年的突出矛盾是“一线”要放开。

(1)从实际看,先“二线管住”后再“一线放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就难以突破。海南是一个岛屿经济体,在缺乏市场流量、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如果将“二线管住”作为开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难以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开篇布局的突破。

(2)当前“一线”全面放开更具迫切性、战略性。在经济全球化新的背景下,能否有效吸引境外投资者(尤其是欧美大企业)进入海南面临着多方面的不确定性。未来,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将更加复杂。能否利用重要时间窗口期,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局的头几年实现“一线”全面放开,是搞活市场、搞活经济,提升物流、人流、资金流的关键。

(3)2025年前,“一线”彻底放开,“二线”高效、严格管住。

3.在“一线”放开中逐步形成“二线”高效、科学管住的制度安排。

(1)从实际出发,处理好“一线”与“二线”的关系。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实际看,海关制度设计要在有效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既要面向国际市场又要服务国内14亿人的内需大市场;既要保证海南与境外市场在各要素流动上的自由和便利,又要有利于海南与内地市场在各要素流动上的自由和便利。

(2)在“一线”放开中逐步明确“二线”管理的重点、措施、制度。我们常说,不做就不知道怎么做。未来,适应“一线”放开的实际风险管控需求,需要逐步形成“二线”高效管住的制度安排。

(3)海南有条件在“一线”放开中实现“二线”高效管住。一方面,海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更重要的是,当前监管技术、监管能力与3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例如,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关锁等,在海南全岛设立环岛电子围网,建立自由贸易综合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换共享,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和水平。

六. 处理好“早期安排”中重点园区建设与全岛产业发展的关系

1.“早期安排”政策向重点园区倾斜的目的是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一方面,由于海南市场体系不完善,以重点园区为主承接“早期安排”政策对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一方面,园区发展的关键也在于产业。就是说,要从拉动产业发展出发推动重点园区发展。从海南以往的实践看,单纯做“岛中岛”“园中园”都不大成功。为什么?重要原因在于海南园区发展尚未同全岛产业发展相融合,难以产生拉动效应。例如,中央赋予海南博鳌乐城九条医疗开放政策,在医疗开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由于地域限制及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这些开放政策的效力远未发挥。

2.产业基础仍然薄弱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面临着的突出矛盾。2019年,海南服务业增加值3129.54亿元,仅相当于上海的11.2%、北京的10.6%、浙江的9.2%、江苏的6.1%、广东的5.2%;旅行和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占海南服务贸易总额的72.04%,不仅高于我国55.6%的平均水平,更远高于新加坡41.1%的水平。为此,要把重点推进园区建设与加快产业发展、尤其是服务业市场开放的破题作为“早期安排”的重中之重。

3.“早期安排”要注重产业发展的全岛布局,以调动全岛各个方面、尤其是调动市县的积极性。从海南的情况看,要充分调动市县参与自贸港建设的积极性。当前,有的市县既不大明确各自在自贸港建设中扮演什么角色,也不大清楚其产业发展的重点以及在全局发展中的定位。要以产业为重点统一规划全岛资源和空间布局,优化整体资源配置、完善城乡分工体系;在全省规划统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土地利用统一、基础设施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城乡发展统一、环境保护统一、社会政策统一,显著提升包括市县、农村在内的全省资源利用效益,形成海南发展的整体优势。

七. 着力处理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1.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全岛就包括农村。海南建省办特区之初,在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产业基础十分薄弱的背景下,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开发上,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没有大的“手笔”。去年底,我到一个扶贫点调研,村里50%左右50岁以上的人不懂普通话,村书记给我当翻译。我说,建省办特区时你们才十几岁、二十来岁,不懂普通话怎么了解市场信息?此外,海南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建省之初,海南的热带农业品种极其单一。现在基本实现了“品种革命”,海外有什么品种海南几乎都有。但是,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运输方式尚未发生重要变革,工业化程度低,专业的生产合作社和其他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做不起来,由此规模经营做不起来。由于农业工业化程度低,严重影响了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并使热带农业价值大打折扣。落实《总体方案》提出的“打造全球热带农业中心”,仍是一篇需要着力破题的大文章。

2.海南80%的土地、60%的户籍人口、20%的产业在农村。土地资源是海南最宝贵的资源。由于发展相对滞后,再加上城乡关系尚未有实质性突破,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例如,2019年,海南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的GDP只等于广东省的1/4,分别相当于新加坡、香港的0.42%、0.66%。若2025年,海南单位土地面积产出达到广东2019年的50%,估计将带来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的资本需求。

3.充分释放农村资源潜力,关键是制度创新。现代农业产业是农村发展的主线,土地是核心,人才是关键。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背景下,如果农村改革不出大招、实招,如果不采取某些特殊办法,就难以真正搞活农村市场,难以充分释放海南巨大的土地资源潜力。例如,能不能全面推进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市场的统一,能不能采取某些办法支持公务员、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建设,能不能鼓励大学生、退休还乡者返乡就业,等等。

八. 客观判断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面临着的短期风险与中长期风险

1.注重解决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局的“风险”。当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局确实面临着某些风险。例如,免税购物政策下产生了某些走私的问题。这是不是风险?确实是风险,要严格管理、坚决管住。但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发,客观判断自由贸易港建设面临的风险,还需要研究:在海南产业基础薄弱、市场流量不大、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的特定背景下,如何尽快改善营商环境、如何尽快采取相关重大举措,增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吸引力。

2.着力研究面临着的某些挑战。在疫情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复杂变化的特定背景下,吸引境外投资者、尤其是有实力的企业来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应当说,海南自由贸易港最初几年,境外大资本、大财团会不会大量进来?会不会有重大投资项目?这的确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与挑战。

3.南海区域的政治经济格局具有深刻性、复杂性。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既具有迫切性、战略性,又凸显严峻性、挑战性。如果三亚、海口邮轮母港建设好了,在条件允许时有若干艘数万吨级邮轮在南海航行,就有可能在南海区域产生某些重要的战略性影响。

4.要客观、清醒地估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短期风险和中长期风险。要在把握什么是短期风险、什么是中期风险的基础上,从长计议,客观分析判断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哪些是常规性问题,哪些是突出问题,不能把常规性问题变成主要问题。这样,有利于客观分析矛盾与问题,从而找出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的办法。

九. 解决好现行体制与政策落实的关系

1.政策与体制不协调是海南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多年实践看,只赋予某些政策、只推进产业开放而没有重大制度创新,没有充分的改革开放自主权,很多政策是难以落实到位的。例如,建设国际旅游岛时提出,经过10年的努力,把海南初步建成国际购物中心。10年过去了,由于多种原因,应当说这个“大政策”落实的并不太好,离当初设定的目标差距尚远。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政策与体制不协调,使得离岛免税购物等具体政策难以全面落地。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支持海南大胆改革创新,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的重要批示,海南要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开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新局面。

2.关键是形成想干事、能干事的发展环境与制度安排。《总体方案》强调,要“完善体现新发展理念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落实这个要求,要出台具体的政策,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尽快形成与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发展环境;同时,加快在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推出重大举措,形成行政效率明显提升的体制保障。

3.尽快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主体法,并具有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基本法”的突出特点。

(1)框架法,需要明确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基本内涵、法律地位与性质、行政体制框架、贸易与投资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海关制度等。

(2)授权法,就相关制度集成创新涉及的中央事权给予海南统一的法定授权,从法律层面保障海南具有充分的改革开放自主权。

十. 客观总结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历史经验与全面吸取历史教

   1.开放是海南的最大希望。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初,产生海南“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原因在于当初走向大开放期望的落空。1988-1992年这几年,每年大约有上万家或者数万家企业来海南登记注册。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办公用房成为突出矛盾。正是由于办公楼严重缺乏,使之成为房地产的热点,出现了炒办公楼的现象。那个年代,几乎没有炒居民住房现象。1993年以后,海南开放政策发生变化,大批企业逐步撤出海南,人走楼空,并由此造成“房地产泡沫”。客观讲,房地产是一个表层现象而不是问题的根源。如果只是把“板子”打在“房地产泡沫”上,就很难抓住问题的本质。实践一再说明,扩大开放才是海南最大的希望。

 2.产业开放与产业发展是吸引人才、投资的基础与前提。1990-1992年这几年,每年大约有200-250亿元的短期资本进入海南。但是,没有产业项目,难以找到产业投资机会,使得大多数短期资本炒股票、炒房地产。目前,有一部分短期资本已开始进入海南,要尽快出台产业项目清单,引导投资,发展产业。

 3.重在政策与制度创新。十万人才下海南,在于对扩大开放的期望,对海南发展的期盼。当时海南人才引进主要是一项制度创新起了重大作用,即只要是专业人才,来海南可以不要档案,重建档案。就这样一项政策与制度创新,在吸引人才中产生了重大作用。目前,中央在人才建设方面给予海南多方面的支持。但客观讲,由于受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的影响,人才政策的实际作用远未释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提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总结实践经验,要吸引大批人才并真正发挥其才能,关键靠人才发展的制度创新,靠企业主体,靠市场活力。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