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改革论坛网 论坛网-国际论坛

「中国日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需要处理好五个重要关系

时间:2021-10-30 16:56 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10月30日电 10月3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第8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作了题为《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需要处理好五个重要关系》的发言。他围绕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谈了几点看法。

一是在科技创新的体制环境建设上,要处理好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重视优化科学发展大环境的关系

十八大以来,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的改革和政策举措,如扩大高校、研究机构自主权,落实对研究人员科技成果的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改革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等。这一系列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支持政策大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但与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相比,科技管理体制和科学发展大环境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随着我国科技创新从技术追赶转向前沿技术创新,科研的不确定性增加,传统的强调计划、时间控制、过程控制、结果控制的线性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前沿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弊端和不足越来越凸显。例如,过去人们习惯的采取挂牌子、设基地、授称号等政策引导方式,以及依赖论文、专利等量化指标考核评价对科研进行管理,很容易导致科研人员追求“短平快”,难以真正做到潜心钻研,不利于科技长期发展和重大创新成果产出。另外,现行的科技创新相关制度和政策设计对创新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考虑不足,容错性和容败性不足,也会导致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不愿意从事风险较高的创新活动,从而也不利于产生原始性、颠覆性创新成果。

二是在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上,要处理好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政府财政投入与社会多元投入的关系

基础研究是重大技术创新的源头,其投入产出水平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由于我国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比较大,所以技术进步主要采取引进、消化、吸收,科技研发也主要集中在已有成熟技术的突破,以及相应的应用性技术研发,而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能力相对不足,由此导致我国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突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除了继续攻克未掌握的成熟技术、应用性技术以外,还必须以更大的力气在更多前沿技术方面实现突破,以更大力气在更多的基础研究方面实现并跑甚至领跑。

我国基础研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研究投入不足。研究发现,“十三五”以来,我国R&D支出快速增长,总量已居世界第二,R&D强度也超过欧盟平均水平。但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是一个明显短板,2018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基础研究支出/GDP)仅为0.12%,远低于主要创新国家0.4%-0.7%的水平。我国基础研究强度过低的主要原因是投入来源相对单一。研究发现,主要创新型国家均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高校、非营利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格局。比如美国,其2015年基础研究支出中联邦政府占44%、企业占28. 2%、大学占12. 3%、其他非营利组织占12. 7%、州政府占2. 8%;而日韩的基础研究中企业占比高达40- 60%。而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以政府为主,中央政府占大头。比如2018基础研究支出中,各级财政支出占比达到65%-70%,企业支出占比不到3%。在政府财政支出中,中央政府支出占到85%以上。因此,要完善稳定多元的投入机制,在继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适当的引导和鼓励,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基础研究。

三是在科技攻关的模式上,要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充分利用好市场力量。

当前,我们亟需在重大核心科技领域加强攻关、实现突破,因此要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不过,也要认识到,新型举国体制尽管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举国体制,但毕竟也是在技术追赶的特定发展时期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不宜全面开花,也不是放之四海皆准。应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调动有限资源,在国家重大工程、未来前沿技术、“卡脖子”关键技术等少数重点领域争取实现重大突破。从中长期来看,更加艰巨的任务是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让更多前沿技术从中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应该看到,与几十年前相比,我国企业所积累的创新资源与能力已今非昔比。在民用领域,我国已经产生了一批技术积累深厚,创新能力强的大型民营企业。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无人装备、新能源等新技术领域,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快,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促进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在发挥好传统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企业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形成合力。

四是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处理好巩固数量优势与优化结构的关系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科技和专业技能人才队伍,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2020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已达到509.2万人年,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还培养造就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师队伍,既有利于快速将创新的想法变成现实,也有利于创造出大量的工艺创新和工程创新。此外,我国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成本相对较低,后备青年人才相对比较充足,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成本优势。促进科技自强自立,我们必须继续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尽管我国已经成为科技人才大国,但人才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顶尖基础研究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还比较缺乏,特别是缺少能够真正定下心来、长期深耕基础理论的队伍和人才,人才结构难以适应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因此,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在用好人才规模优势的同时,下大力气优化我国的人才成长环境,培养和吸引更多的战略科学家、顶尖科学家。

五是在对外关系上要处理好自主安全与开放合作的关系,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开放创新

长期来看,我们必须加大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和集中攻关力度,必须着力解决核心技术、核心设备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的情况。自主创新意味着我们要掌握科技发展和创新应用的主动权、主导权,不断推动和加强前沿科技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布局。但自主创新和集中攻关绝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以我为主的充分吸收和利用国际资源的开放创新。尽管我们面临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遏制和打压,但它们越是如此,我们越应该主动推进开放创新,尤其是在一些关键制度上扩大开放力度。因为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说明,封闭是绝没有出路的。要积极推进国内外人才、技术和科技计划等各方面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只要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就不难看到,中国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的努力,对于国际科技界、企业界、科技人才等来讲,都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国际企业、研究机构不仅有机会参与中国重大研发项目,也有机会分享研发成果,共同开发中国市场,共同求得发展。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