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论“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6月25日,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暨首届中部智库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国家智库、政府机构、高校院所的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湖北大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研讨交流。活动由湖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省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共同承办。
论坛现场。晏华华摄
“首届中部智库论坛强强联合,把中部省份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沿海开放最前沿的实践成果相结合,是一次积极、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晓鸣在致辞中,对论坛的成功举办和预期取得的成果充满信心。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湖北科技创新处于全国“第一方阵”,且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有条件成为我国统筹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湖北在光通信、激光、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硬科技”发展具备比较好的基础,有条件打造成为我国“硬科技”创新高地。
“中部开放研究院”揭牌仪式。晏华华摄
活动现场,与会领导为“中部开放研究院”揭牌。与会专家学者针对新发展格局下中部地区的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部地区高水平开放下的湖北选择与定位等议题做学术报告。
梳理新发展格局下中部地区的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部地区既肩负服务国家大局的重大使命,也面临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宝贵机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提出,新形势下武汉应当把握未来全球宏观周期不同步、全球化变局、中美博弈百年变局、双循环战略、国家扩大进口五大机遇,推动经济国际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表示,发展进入新阶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要求拓展和丰富对外开放高地的内涵;新发展阶段的对外开放高地,要把服务国家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发展作为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围绕推动中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怀德借鉴美国芝加哥的发展经验,认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应采取“换道超车”的策略,即发挥高等教育的战略资源作用、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大力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同新提出,中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创新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内需强基点、增进民生福祉上做文章。南昌大学副校长刘耀彬认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聚焦中部地区高水平开放下的湖北选择与定位,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秦尊文提出,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长江中游城市群需要通过协同发展、科学分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武汉大学教授邹薇建议,湖北应当围绕“核心技术,源头突破”建成创新支点,围绕“纵横交汇,赋能升级”建成开放支点,围绕“强化支柱,壮大支撑”建成增长支点,围绕“幸福城市,美丽乡村”建成共富支点,围绕“黄金水道,绿色家园”建成生态支点。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表示,武汉转型发展应当注重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港口在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发挥核心与引领作用。湖北大学副校长肖德提出,湖北应当打造“双循环”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数字贸易国际枢纽、“一带一路”科教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聚集高端要素的开放新高地、辐射全球的新兴产业集群。
“长期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平台‘智库化’建设模式,不断加强各级各类智库建设力度。”湖北大学党委书记谢红星表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党中央就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本次论坛旨在贯彻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部署要求,发挥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优势和研究专长,为推动中部地区特别是湖北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夏静 通讯员 晏华华 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