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东北开放通道的思考
(近日,一乘文化在北京就近期一些热点话题视频专访了常修泽教授,本文为根据视频整理的部分采访实录。)
一乘:
您在80年代曾提出“四沿开放论”,在《中国东北转型通论》书中,又提出“中国向北开放战略”。近日,国家海关总署发表一则公告,称“将海参崴作为内贸货物中转口岸”。有人说,这一举措将使得吉林省打通出海口。那么这对于东北振兴以及中国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影响?
常修泽:
我记得前年(2021年)曾与“一乘”讨论过东北战略问题。我那时候刚刚出版《中国东北转型通论》一书。书中写了我对东北对外开放战略的思考。
中国开放有几个前沿?这有一个阶段性的升级变化。
中国刚一改革开放,党中央就决定把广东、福建作为第一波开放的前沿,特别是开放了四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特区、厦门特区、汕头特区和珠海特区,广东三个,福建一个。
1984年初,我跟着老师谷书堂教授对深圳特区做了调查研究,其中我重点考察的是深圳特区的“蛇口工业区”,是招商局在那里搞的,是把蛇口半岛一块按照香港的市场经济模式来改革。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从蛇口工业区开发得到的启示》。什么启示?就是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上按照香港的市场经济模式来运作,即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模式。这是蛇口开发给我的一个深刻启示。
这篇文章是我1984年春天考察以后完成的。历史的机遇是:恰好1984年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中青年经济改革讨论会(也就是著名的“莫干山会议”),我带着这篇《蛇口启示》的文章参加会议,后被这个会议的发表成果选中(在124篇与会论文中选了18篇),登在《经济日报》上。
总之,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是以沿海开放作为前沿的,这是第一个阶段。
1987年,我参加了贵阳中青年对话会议,并到中国的西部,包括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做了调查。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个变化,感到:如果仅仅搞沿海开放的话,可能会造成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板块碰撞”。为了避免出现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地区的碰撞,我带着研究生戈晓宇写了一篇研究报告——《论“四沿——渗透型”开放战略》。所谓四沿,第一是“沿海”,第二是“沿江”(沿着长江,从上海吴淞口—直到四川、贵州等十几个省市),第三是“沿边境”指的是陆地边境,从鸭绿江口一直到中国与越南交界的东兴,第四是“沿线”,沿重要的铁路干线,特别是陇海——兰新线(那篇报告里还出现了“丝绸之路”那条线)。
简单来说,就是四沿开放论,沿海、沿江、沿边境、沿铁路干线。这四沿开放完成于1988年初,5月4日,新华社内参《国内动态清样》,刊登了这个报告,题目叫做《常修泽等提出“四沿开放”战略》,内参报给中央政治局领导参考,后来这个方略被采纳,这是第二个阶段,就是“四沿开放”
东北开放怎么办?按照我的“四沿开放”思路,我认为第一个是沿海,辽宁既沿海又沿边,辽宁应该搞好沿海开放。吉林和黑龙江不沿海,但吉林是“近海省”。我曾到吉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6次考察,重点是珲春。到了珲春前沿防川村,那是“一眼望三国”的地方,沿着图们江往东,三国交界,呈这么一个“锥子形状”。北边是俄罗斯,南边是朝鲜,这边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经过实地考察,我和戈晓宇合写了第二篇文章,题目叫做《积极创建“远东跨国经济特区”》,在1989年的5月7日香港《经济导报》发表。
最近,这篇文章被“挖”了出来。因为俄乌冲突后,远东开发问题引国际关注,这篇《积极创建“远东跨国经济特区”》,被人们翻了出来。
吉林的开放重点放在哪里?我建议放在图们江口。因为中国的边界线距日本海只有十几公里(涨潮的时候约15公里)。虽然我们没有出海口,但是当初中国与苏联有协定,允许中国的船可以从图们江出去,但后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出海口”这段通航问题没有解决。实地考察之后,我在《积极创建“远东跨国经济特区”》一文提出,吉林可沿着图们江东航,打通出海口。这涉及到多方的磋商问题。
你刚才提到关于东北的开放战略,并说拙著《中国东北转型通论》一书中写了“中国向北开放战略”。确实,对东北对外开放战略应该有新的思考。
最近,随着俄乌冲突以及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化,经过研究论证后,中国国家海关总署下达文件,可用俄罗斯的海参崴这个地方,作为中国内贸货物中转的口岸,注意是“中国内贸货物”。
2014年,我曾从珲春离境,乘坐大巴车,前往海参崴。当时坐在汽车里,内心五味杂陈,因为自古以来那是中国的领土,但是后来被俄占领。我到了海参崴一看,满街几乎是俄罗斯人,城市建筑也都是东正文化,包括东正教的教堂以及其他俄式建筑,中华文化的痕迹在海参崴已经不复存在。那里是个不冻港,有一个俄海军潜艇基地,我参观了这个基地,大体了解了港口情况。
现在回到你问的这个新情况。国家海关总署下达相关文件,显然是经过跟俄罗斯磋商定的。以海参崴作为一个中国内贸货物中转口岸,我觉得是一个有力的措施,它与远东格局的变化显然有关。有了这个文件以后,我们可以将海参崴作为一个中国内贸货物中转的口岸。
先走陆路:我们中国的货物可以从珲春口岸或者黑龙江的绥芬河口岸出发,到达海参崴(俄罗斯称为符拉迪沃斯托克)。然后走海路,那就可以直接走向大海甚至太平洋。
眼下,东北走向大海甚至太平洋的通道是什么?主要是辽宁南边有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葫芦岛港、盘锦港和丹东港等。从鸭绿江口到山海关老龙头,辽宁海岸线有1443公里。据此,当年李克强同志在辽宁搞了“五点一线”。这是一个以大连港为主的一个开放的口岸体系,是东北发展内贸外贸的窗口。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特别是东北的对外开放的需要,仅仅以大连港为主体的辽宁几个港口是不够的,辽宁的货走大连比较方便,但吉林呢?黑龙江呢?这就意味着吉林应该有自己的出海口子,黑龙江也应该有出海口子。在这样一个大格局当中,用好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海参崴)这个口岸,吉林和黑龙江的商品可以从大连口岸分流出一部分来,到哪去呢?到海参崴,从那个地方出海。有人计算过这样走后成本降低、时间缩短等经济效应,我就不重复了。这对于打通东北货物的出海通道,使货物更加畅通颇有意义,有助于形成东北一个更新的开放格局。
但我要说,把海参崴作为内贸的一个中转基地,虽然迈出了可喜一步,但还是不够的。前面我讲过,我们在图们江口有15公里的近海通道。鉴于有关协定上,写有中国图们江航行出海权。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俄、中朝可以商谈,落实中国航船经图们江口出海的权利。
当然,从技术上来讲,需要疏通图们江的河道,要建设相应的码头等等。如果这个地方能够打通,那就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出海口,这需要国际间来协调。这对于东北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会带来更大的便利,我对这个事情给予高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