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改革论坛网 论坛网-专家观点 专家综合

常修泽:研究消费应回答“四个什么”

时间:2023-08-30 11:42 来源:潮新闻

消费问题是一个“复杂命题”。理论上,它牵涉到马克思讲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经济过程各环节,实践上牵扯到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和政策调适。如果把中国经济比喻为一张“巨量”的大网,投资也好,消费也好,净出口也好,都是这张大网中的一条条经线或纬线,每一条经纬、每一环节都紧密相连,借用列宁的名言“所有这些都错综在它里面”,牵一发而动全“网”。

因此,研究消费问题,要高屋建瓴,要有大格局观,要讲内在的逻辑。

研究消费问题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质是什么?”我个人认为,简言之就是“一个根本:超越‘物本’,把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改革的根本”。

这里遵循的是一个人本主义的底层逻辑。从源头上讲,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新社会的本质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注意是“每个人”,而且是“自由的”全面发展,虽然在现阶段,很难做到完全“实现”,但是“促进”每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则应是我们的宗旨和神圣使命。

从“人本经济学”视角研究开去,其思考的主题应该是:在发展中“人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建议,中国经济发展,可否由以往“主要”关注流量财富的增长(以GDP指标衡量)和存量财富的积累(以资产市值指标衡量),真正转换到“注重每个人的自身发展和生活幸福”的“民富型”模式上来?当前尤要在促进实现“共同而有差别的普遍富裕”基础上,补足人性化的居民消费率的短板。

2015年,我在《人本型结构论》一书中明确提出,“把居民消费率拉高”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第一位的问题。

当前,世界格局和国际经济秩序正经历着重大的战略调整。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问题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框架中,扩大内需究竟以“扩大什么”为主体?当前形势下,应抓住新发展格局下的居民消费问题。按照中央部署,切实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消费之“人”与生产的“品”是什么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开端中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这是大家熟悉的。透过梳理“商品”在现代社会中的流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的是,消费的“人”与生产的“品”是什么关系?谁是“主人”?谁是“仆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被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

马克思这句话中蕴含人本主义精神:“人”是经济运动的“主人”,而“品”只是人的“仆役”;人的需要是“主体”,而“品”的供给只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要明确“主”和“仆”的关系,这个关系不能颠倒。

因此,一定要把握: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品”是生产的终点,是消费者的“仆役”。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应该从“人”这个角度来研究问题,从“人”的需要来研究。

消费有四个率,应瞄准什么“率”

从“人的发展经济学”视角研究,在谋求“消费”扩大的领域内,还有一些误区。梳理一下,这里有“四个率”容易“搞混”。因此,需要在分清“四个率”的基础上,确定我们的重点放在哪个“率”上。

所谓“消费四率”,即:(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2)消费增长率;(3)消费贡献率;(4)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其中的居民消费率)。以上四个率,各有各的内涵,各有各的指向和作用。

第一个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这个指标,是指社会上零售的消费品总额增长情况。但它只反映消费中的“品”(消费品)这一部分的增长情况,未能反映居民全部消费的总体情况(主要是未能反映居民“服务消费”增长的新情况)。现在,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既包括老百姓购买消费品的金额,也包括了政府购买消费品的金额。政府购买越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越大,增长率也相应增高。这并不完全符合“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思路。

第二个率:消费增长率。这个指标既包括了商品消费,也包括了服务消费,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有进步性,应肯定这个“广义消费”的合理性(不只是商品消费,还有服务消费)。但是,它反映的只是动态的消费增长率,没有回答在此时期内“居民消费总支出”,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到底占多大的比重这个深层问题。

第三个率:消费贡献率。“消费贡献率”指标,重点观察和研究消费对本国经济增长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专家预测2020年之后五到十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望保持在25%~30%左右。但这是从“增长主义”的角度研究问题,如果从“人的发展经济学”视角研究问题,必须重视第四个率。

第四个率: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其中的“居民消费率”)。这里的“居民消费率”是指最终居民消费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动态增长并不慢,但中国的“最终消费率”是低的,不仅低于所处较高阶段的发达国家,也落后于所处相同阶段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而“最终消费率”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居民消费率”过低。这才是研究中国消费问题的“靶心”。在需求侧管理中,应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聚精会神地瞄准“居民消费率”,下大力气把居民消费率提高。

大消费应采取什么方略

如何促进新阶段消费升级?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建议从机制、结构与消费方式三条线同时推进。

一是机制线,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消费升级。紧紧围绕“十个字”做文章。

——“能消费”:居民收入是关系居民消费升级的物质基础。现在是“三偏”,一则普通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二则收入差别偏大;三则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偏小。通过“提低、调差、扩中”,提高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以释放居民的消费需求。

——“敢消费”: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敢消费”首先要搞好社会保障(尤其把基本公共服务搞好),包括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要覆盖到全体居民,以矫正社会预期,缓解居民心理焦虑。

——“放心消费”:最关键的是食品药品安全,涉及人的发展的问题。必须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召回制度,确保消费安全。

二是结构线:优化消费结构,促进消费升级。主要应优化三个结构:

第一,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结构。突出表现在医疗健康消费、文化消费、教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体验消费、信息消费等方面,即使是商品物质型消费也出现服务化趋势。如无意外,到2025年中国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可能达到50%左右。

第二,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结构。政府消费“该增的增,该减的减”。“该增的”,主要是与居民直接相关的公共性消费开支,比如,政府用于医疗、基础教育等领域的开支、用于失业养老抚恤等开支。“该减的”,如“三公”经费等。

第三,农村消费与城市消费结构。从数据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还是短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大约是2:1)。应弥补、强化农村公共消费这一薄弱环节。

三是方式线:创新消费方式,促进消费升级。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明显增强。例如,近年直播电商购物方式风起云涌,网上支付大行其道,其他如网上医疗、网上教育、网约车出行、体验式消费、沉浸式购物、柔性化定制等多样化、个性化消费模式层出不穷。这里有大量的消费潜力值得挖掘,应积极创造更新颖的消费方式,从而促进消费升级。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