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仁:通过深化改革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强大动力和创造力,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7月20日,中改院在京举办“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以下为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夏德仁的发言。
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系统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这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目标具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应当从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既面临许多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的角度来理解深化改革的极端重要性。从国际上看,一方面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为中国逐渐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提供了重要空间,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团结一致对华打压遏制,甚至以科技与产业的“脱钩断链”来阻止中国的崛起。西方人的逻辑是,既然过去几十年中国的高速发展是由于中国享受了全球化和世界科技革命的红利的话,那么“脱钩断链”和“去中国化”完全可以把中国打回原形,以继续维持西方的霸权。所以今后的中美博弈和国际竞争,一定会集中在科技竞争和产业竞争上,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决定国家实力对比的搏斗。
从中国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一是靠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二是靠对外开放,搭载上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革命这班车。那么在新时代,我们要实现第二个百年梦想,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目标,面对西方的围堵打压甚至脱钩断链,我们应当怎么做?此次三中全会给了我们答案: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全会对下一步深化改革做了系统部署,我想围绕通过深化改革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强大动力和创造力谈谈个人意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有一场中国式的产业革命。现代化的经济概念是产业的现代化。历史上每次产业革命都有一些大国崛起,每次都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当年英国地位的上升是靠它来主导的产业革命,上个世纪初美国也是这样。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振兴伟业目标,如果没有一场由中国主导的产业革命,我想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第二,中国式产业革命是内源式革命和外源式革命的相互融合。从内源式革命看, 最近我走了几个省市,围绕产业创新进行了调研,感觉到各地蕴育着很大自主创新的能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成果的积累,很有可能触发一些新兴产业发展。根据目前各级政府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和国家布局的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情况分析,将来还有一批新的科学发现,带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这次在大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一些专家判断,中国很有可能产生以新能源为引领的产业革命。从外源式革命看,这一轮中国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上处于跟跑地位,但是凭借巨大的应用市场雄厚的人才资源,消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距离越来越小。要通过高水平对开放,加强国际科技产业合作,最大限度地消化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三,深化改革最重要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动力和创造力。此次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重大改革,包括“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和“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都是围绕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大举措,核心问题是通过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改革,充分调动科学家、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创新的活力充分迸发,中国是一个人才大国,在思想解放和创新潜力充分释放时,将会形成核裂变式的产业革命。
第四,进一步完善政府与市场在产业创新中的关系。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这一体制形成的基本标志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力,继续放心放手让民营科技公司在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前沿去打拼。我觉得中国的华为、字节跳动、比亚迪在国际市场的突破绝不是个案,而且仅仅是开始。中国各级政府在科技产业创新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肯定,应当继续在基础科学,在关键技术关键领域方面,维护产业安全等领域发挥举国体制优势。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打造一个能够吸纳巨额长期性资金,能够承担相应风险,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对科技研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风险投资的投融资体制,这也是新时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