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改革论坛网 论坛网-专家观点 专家综合

陈薇:何谓坚守?坚守何为? ——评《坚守改革:我与中改院的33年》

时间:2025-03-29 19:54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每个阶段都需要为此出主意、出思想,需要坚守。坚守是一种行为层面的守卫与坚持,在日常甚至艰难环境中坚决守卫某个事物,且不轻易放弃。坚守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信念与原则,是对价值观、理想或道德的坚定维护。

智库书屋

陈薇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智库作为思想创新的策源地,是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的一股重要力量。2024年11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撰写出版了《坚守改革:我与中改院的33年》,以个人视角回顾中改院建言改革、坚守改革33年的历程。该书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入选“琼崖好书”年度榜单、“百道好书榜·主题出版类榜单”等,并成为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推荐书目,在读者和社会各界产生积极影响。

坚守建言改革开放的时代价值

该书描写的是跨越了1990—2024年这35年的历史,标题一目了然,“坚守改革”——传递了该书的主旨和精神:为国家改革开放事业而坚守;“我与中改院的33年”——它的主要内容是迟福林与他所创办、发展的中改院的33年。该书记述了建言改革、坚守改革的风雨历程,既是改革开放历史的一个缩影,又反映了对全面深化改革下一程的观点和建议,是一本可读性、故事性和思想性兼具的图书,十分耐读。

该书开篇即以“家国情怀执着精神”为绪论,将“坚守”定义为改革智库建言改革的核心品格。“坚守”一词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的《号令》:“官吏豪杰与计坚守者,十人及城上吏比五官者,皆赐公乘。”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每个阶段都需要为此出主意、出思想,需要坚守。坚守是一种行为层面的守卫与坚持,在日常甚至艰难环境中坚决守卫某个事物,且不轻易放弃。坚守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信念与原则,是对价值观、理想或道德的坚定维护。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坚守改革”正是反映了迟福林这一代人、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执着精神。

提供为人民而改革的有益启示

该书前言部分记载的台风“摩羯”形成的提纲是读者理解作者、理解全书的“书眼”——绪论为“家国情怀执着精神——坚守改革33年”,八个篇章分别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使命担当”“建言深化农村改革的历史责任”“建言‘两个毫不动摇’的自觉行动”“惠及13亿人基本公共服务的价值追求”“以高水平开放赢得未来的历史主动”“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痴心追求”“改革理论创新的不懈探索”。

改革为了人民,要为老百姓立言。该书第一章鲜明提出“以人为本的改革观”,这是智库研究改革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出发点。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要由人民共享。书中介绍了21世纪初提出“‘以人为本’的改革观”的建议,再到提出“民富优先的改革发展导向”等。再如,基于“农村的发展决定我国发展的前景,农民的富裕决定中国的富裕程度”这一对国情的基本判断,中改院从一建院就研究中国农村问题,提出“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并且为农村土地使用权立法奔走呼吁,生动描绘了改革智库为老百姓立言的不懈实践。正是基于为人民而改革,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投资于人”。书中所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谋划和推进改革,到今天仍然有启示意义。

中国要发展,而且要牢牢聚焦高质量发展。为什么从高度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书中描写道,33年来,中改院紧紧抓住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主线,坚持建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比如,在21世纪初提出“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为我国政府转型与改革实践发挥了积极作用。再如,为民营经济建言发声,为国有企业改革建言献策;基于我国从生存型到发展型阶段深刻演变的历史背景,提出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的系列政策建议。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向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学习、借鉴、比较,并且结合自己的国情不断创新,是改革的基本经验。该书第七章为“以高水平开放赢得历史主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由此,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主动、赢得世界、赢得未来。

从历史认知到自觉行动的生动写照

该书作者迟福林1987年到海南,到今年是第38个年头。书中以“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痴心追求”为题,回顾了海南从研讨特别关税区、建设国际旅游岛到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不懈追求,为读者提供了有关海南自由贸易港昨天、今天、明天的有益参考,更是从历史认知到自觉行动的生动写照。

把握历史看海南——为什么要读懂海南的昨天?1987年,中央决定在海南建省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曾谋划过把海南作为社会主义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推向国际市场,把海南好好发展起来。该书记载和描述了海南从特别关税区到自由贸易港的曲折探索,为没有亲历这段历史的读者提供了有益视角。了解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历史探索,才能理解把握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历史机遇、历史责任,避免限于短期。书中给读者提供了很多历史信息。

跳出海南看海南——怎么把握海南的今天?迟福林在书中写道:“跳出海南看海南,这是我与同事们建言海南的基本立足点。2018年以来,我在多个公开场合讲,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绝不是海南的‘自娱自乐’,也不只是一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而是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的国家重大战略。”在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央将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落地海南,就是要充分发挥海南地理区位独特以及背靠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腹地经济等优势,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合作中发挥重要枢纽作用。跳出海南看海南,才能把握海南今天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重要门户的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和战略目标。

痴心海南、坚守海南——怎么坚守海南的明天?有理想才能追求,有责任才能坚守。书中记录了为了能在2018年年内形成《海南自由贸易港初步设想(60条)》而忘我工作的故事。为什么迟福林为了一份报告如此忘我?正是有历史认知才有历史思维,有历史思维才有历史责任,在历史责任下才会有自觉行动。

可以相信,该书将为各界读者了解改革、参与改革、推动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改革开放史研究所所长]

原文链接:https://jjsb.cet.com.cn/show_538074.html

首页
相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