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晋平:提高收入拉动内需,政策创新为消费注入新动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会长赵晋平
近年来我国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冲击、结构性问题的积累,消费倾向逐年下降。在当前消费倾向持续走低、消费信心不足的背景下,提高收入是否能提振消费?以相关政策为抓手能否打通消费堵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副会长赵晋平认为,一方面,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支出一个核心的因素,消费倾向持续走低,是制约当前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要破解居民收入增长面临的结构性矛盾,需从四个维度入手创新政策机制,建立消费与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
居民收入的增长本身到底对消费增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赵晋平发现,居民收入增长对消费增长的决定性作用显著。其中有两个因素起了主要作用,分别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倾向。2018-2024年,在人均消费支出增量中,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09.9%;由于消费倾向的下降,其对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的贡献率为-9.9%,拖了后腿。2024年,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0.1%,消费倾向的贡献率仅有-0.1%,收入增长是拉动消费支出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从全国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关系来看,居民收入是决定消费支出变化的最关键因素,消费倾向则是影响消费增长速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通过进一步测算,赵晋平判断,居民收入增长面临较为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他特别强调,应正视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的四大机制性因素:就业率、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率。其中,劳动生产率提升是拉动收入增长的关键。
近年来,中央政府为扩大内需打出多套重要“组合拳”政策,为提振居民收入增长采取了许多措施。从政策创新的角度,赵晋平提出了四个关键维度:一是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增收,发展数字经济,提升整体劳动生产力,通过数字技术为产业赋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比如建立数字园区,带动直播产业和数字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提升三次分配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企业集中向一些收入比较低的贫困地区提供大量的资金,以募捐的方式提供资金或者以股权的方式提升转移支出,来帮助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四是建立灵活的就业机制,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更为便捷地开展研究计划或从事商业活动。
原文链接:https://www.infzm.com/wap/#/content/291820?from=card_uid175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