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本报记者 乔金亮 祝君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十四五”以来,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共进的场面在各地上演。紧盯市场需求与科技发展趋势,各地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
传统产业加快“焕新”
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增加值、用工人数等主要指标均占全部制造业的80%左右。这些产业大多是基础产业和民生产业,既是经济增长和群众就业的基本依托,又是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节能降耗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助力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十四五”期间,中国建材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推动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截至2025年6月,集团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和水泥熟料碳排放强度分别较2020年基期下降15.51%和5.74%,提前达成“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目前,已建成13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矿山40座,“光伏+”工厂141家,每年可实现碳减排71万吨。
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双向发力,助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迈进。企业最了解产业的痛点堵点,最知道市场需求。山东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企业牵头实施省重大科技项目比例、依托企业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比例保持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比例、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收比重分别居全国第二和第三位。同时,滚动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去年6570个省级优选储备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18亿元。
技术演进与商业推广相互促进,助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跃升。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结构重、创新弱、链条短是装备制造业的短板。河南瞄准痛点,完善全省实验室创新平台体系,优化“揭榜挂帅”工作机制,组建产学研联合体,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今年前5个月,河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36%。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2025年,河南重大技术装备产业营业收入力争突破3000亿元,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20%以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介绍,“十四五”以来,工信部支持的46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累计建成了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了50%。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总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绿色电解铝年产量超1000万吨。传统制造的品牌美誉度大幅度提高,优质产品畅销全球,去年,全国有18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入选了世界品牌500强。
新兴产业加速“领跑”
新兴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
下好产业发展“先手棋”,首要靠创新。10秒完成车身LOGO安装、50秒实现车身自动化预处理、AGV小车自动运送零部件……这是理想汽车工厂的生产场景。每天有将近2T数据信息被拍照、识别、上传,车辆制造的每一项数据都会被记录。理想汽车北京基地负责人王垒说,自动化赋予工厂机械的躯体,视觉系统和质量预警平台提供了眼睛,智能制造操作系统则构成大脑,整个工厂都被数据和智能驱动。
年产销规模均超1200万辆,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品牌出海步伐加快……“十四五”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得益于系统化技术突破,包括电池技术、闭环生态、研发投入与专利优势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数据显示,2025年8月新能源汽车生产133万台,同比增长23%。
扭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关键在质优。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是重要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和盐化工龙头企业,也是潍坊高端化工产业链海洋化工综合利用“链主”企业。在山东海化氯碱厂智能化车间内,离子膜电解槽正在自主、高效地生产烧碱、氯气和氢气,整个过程不依赖人工,主要依靠持续的机器学习训练,实现“实时寻优、自主决策”。
浪潮数字企业总经理魏代森表示,山东海化依托浪潮海岳大模型打造“盐化工智控大模型”,构建工艺优化、设备维护、智能巡检三大智能体,显著提高了智能化水平,实现了年增产纯碱8760吨,氯碱能耗降低450万千瓦时,整体产生的综合效益接近1亿元,推动企业由经验驱动转向AI驱动。
“十四五”以来,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柔性定制、共享制造、智慧物流、智能安防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相当于2020年的9.5倍,光伏和风电装备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未来产业加力“生根”
当人们还在为科幻片中充满未来感的硬核科技惊叹时,“未来”已悄然走来。
高位截瘫患者在脑部植入薄如蝉翼的电极片后,可以用意念玩俄罗斯方块……这一场景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已变为现实。该所所长罗敏敏说,今年3月,由研究所联合企业研发的“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目前多例患者完成手术植入,术后恢复良好,经过训练实现了运动想象脑控。
脑机接口应用突破,是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缩影。北京市滚动实施3轮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的行动计划,2019年之后短短5年间,年产业规模实现从500多亿元到1.06万亿元的跨越式增长。北京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刘慧介绍,北京在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制造等领域的细分赛道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各地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产业。四川省布局工业元宇宙,推动构建工业元宇宙全生命周期制造体系、全系列产品体系、全场景应用体系、全链条服务体系等四大体系。湖南全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长沙新增人工智能研发机构1178家,形成“硬件、算法、应用”的完整链条。江苏省苏州市重点培育纳米产业,从研发、成果转化到产品测试、小规模代工生产等,围绕纳米展开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从全国来看,“十四五”以来,脑机接口应用从医疗领域向教育、工业等领域拓展,人形机器人具备从关键芯片、部组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超导量子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实现了量子优越性验证,激光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进入到国际第一梯队,生物制造技术在医药健康、日化美妆、绿色能源等行业广泛应用。
布局未来技术是布局未来产业的前提,而技术要探索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十四五”以来,有关部门系统谋划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重点方向,累计部署“揭榜挂帅”攻关任务100多项,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建设了63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原文链接:http://paper.ce.cn/pc/content/202510/04/content_32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