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改革论坛网 论坛网-地方发展 论坛网-地方综合

制度创新要素集聚 安徽自贸试验区多措并举激发科创活力

时间:2025-11-18 09: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袁小康  来源:经济参考网 

从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跑出转化加速度,到知识产权证券化唤醒“沉睡专利”,再到全链条服务让量子科技、干细胞治疗等“无人区”技术落地生根,挂牌五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打通堵点、以要素集聚赋能产业、以生态优化激发活力,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路径。

制度创新打通转化堵点,让科创成果“转得快、转得值”

“改革前,一项职务成果转化要层层审批近一年;现在最快2个月就能完成。”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院长吴仲城感慨道。

针对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慢、难、繁”痛点,合肥片区创新“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将科研团队成果所有权占比提升至80%,学校保留的20%也可赋予团队自由支配权,便于企业上市时自主决策。

该模式的精髓在于破解了国有无形资产处置难题。传统模式下,成果转化需上级主管部门层层审批,周期长达一年。改革后,科研人员完全拥有使用权和处置权,审批时间缩短至2个月。

一系列数字也印证了改革的成效。改革落地一年内转化成果27项,孵化企业23家,是过去5年总量的近3倍。合肥中科科乐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便是首批受益者——职务科技成果作价400万元,其中学校20%权益估值约80万元。经过融资,企业估值飙升至10亿元,学校权益增值到1亿元,近期团队转让1.1%股权,学校当即获得1000万元收益,剩余权益仍估值8100万元。

这一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破解了国有无形资产处置难题。

“我们承担了成果转化全链条风险,但收益也更可观。”吴仲城坦言。该院还首创“70%归团队、20%归平台、10%归服务团队”的收益分配机制,11年来孵化企业4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近90家。

“干细胞药物研发周期长、政策门槛高,自贸试验区的协调帮我们跨过伦理审查这道坎。”中盛溯源副总裁徐杰介绍。作为国内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领军企业,公司6款产品进入临床试验,占全国同类产品的近半数,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产品有望明年上市。针对安徽缺乏第三方伦理审查机构的难题,自贸试验区管理机构协调科技、卫健部门与医疗机构沟通,推动审查工作提速。

要素集聚构建产业生态,让经营主体“长得大、走得远”

人才要素的跨境流动是产业生态的关键之一。针对外籍人才就医难题,自贸试验区协调安医二附院设立国际医疗部,提供预约诊疗、急诊绿色通道、保险直付等便捷服务,消除大众安徽等外资企业后顾之忧。

“工厂周边建设45万平方米供应商园区,涵盖智能驾舱、座椅、电池工厂等核心零部件,保障快速供应。从2021年工厂破土动工到首台白车身下线,不到一年创下大众集团全球建设纪录,‘安徽速度’背后是全方位的要素保障。”大众智能电动汽车中心公关传播总监刘莹表示。

资金支持则让科创企业如虎添翼。截至目前,合肥累计发行7期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助力107家企业融资12.3亿元;芜湖发行全省首单市场化担保增信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10家企业融资3000万元。

此外,在自贸试验区管理机构的推动下,科创企业还可以通过将其拥有的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自有知识产权许可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一次性支付许可使用费的方式为企业实现融资。同时,金融机构将上述知识产权二次许可给企业使用,企业通过分期支付使用费用的方式归还融资。

资金要素的畅通同样关键。芜湖片区企业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集团跨境资金池规模约2亿元,在自贸试验区的协调下,实现了海内外子公司资金实时调度,显著降低了占用成本。“自贸试验区的政策让我们在波兰、意大利等地的研发中心实现24小时协同。”

创新要素还在向重点产业加速聚集。在量子信息领域,针对量子科技产业专利申请和技术审查周期长等问题,采取“专人对接、靠前服务、重点跟踪”模式,为量子产业领域提供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一站式”服务。

在生物医药领域,12部门联合建立入境特殊物品联合监管机制,变“逐批风评”为“一次风评、分批申报”,提高通关效率和监管质效,首单智飞龙科马特殊物品已于4月11日成功落地。该模式应用带动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四上”企业超400家,新获药械批件数量同比翻番。

“量子计算产业化之路,离不开合肥片区敢于先行先试的环境,也离不开产业链上下的集聚效应。”国盾量子副总裁唐世彪说。

服务优化赋能创新主体,让发展环境“更贴心、更有温度”

“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政策优惠,而是能解决问题的制度供给。”企业负责人道出了众多科创企业的共同心声。安徽自贸试验区正是通过精准服务,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产教融合是服务创新的亮点。合肥大学与大众集团联合成立大众学院,推行“双元制”教育模式,已招收三届200余名学生,设置电池、智能网联、智能制造三个专业方向,由企业工程师授课,大一即植入企业文化课程。

“在大众学院,学生对企业运作理解明显加深,英语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具优势。”大众学院合肥能力中心负责人李甜甜介绍,这种“订单式”培养为企业预备了更具针对性的人才。

合肥片区管理委员会制度创新处处长、四级调研员冯小彬表示,自贸试验区通过联席会议机制,推动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例如针对企业上市面临的多部门协调难题,我们推行‘一张合格证明替代多张证明’,将原本需跑30多个部门的流程合并,大幅缩短上市时间,多个企业正在享受这一便利。”

面向未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将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贸试验区正在推动改革创新由过去分散、孤立的“小切口”创新试点,转向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系统性集成性改革创新。

“我们将发挥自贸试验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叠加’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上述负责人说。

原文链接:https://www.jjckb.cn/20251117/1f9272665b164654b1df31a96bdeae0b/c.html

首页
相关
顶部